讲一个轻松的话题。
嘿嘿,还是标题党。
众所周知,我们平阳县的竹资源十分丰富。有句俗语,“顺溪的屋,青街的竹”,相信大家都有耳闻。
今年,笔者有幸偶遇了2株竹类的芽变花叶新品。身为有多年园艺基础的人士,马上觉察这2株有相当大的育种价值。如果能定向培育,组培扩繁,说不准能选育命名出一个竹类新品种呢
科普下背景。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竹子品种众多。竹子常见的经济价值,主要是材用和笋用,当然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所以古人也赋予了竹子许多文化内涵。
为了园林造景,更适合观赏,古人也选育不少观赏竹品种。比如,黄金竹、金镶玉竹、紫竹、斑竹、佛肚竹,特点都是小型竹类,主要表现在竹竿上的变化,比如黄绿相间的纵纹、紫黑竿、畸形竿。
但是,在叶子上的变化,就很少了,大多都是绿叶品种,花叶的很少见。
笔者查阅了不少资料,目前就看到
1、“白纹阴阳竹(锦竹)”,好像说是日本引进的观赏竹,缺乏资料。
2、花叶唐竹,唐竹属新变种,05年才被品种登陆。
有趣的是,也都是小型竹类。
而笔者这次偶然发现的,是大型竹的花叶变种。
这正好能填补市场空白呢。
(才疏学浅,竹类真没研究,不知道学名叫单竹、还是绿竹。哈哈)
好了,讲故事。
花叶变种1、已消亡
发现地:万全镇鲍垟村、村庄河边
年5月28日,路过偶遇。几十米开外就看到有惊喜了,走进一看,确定是芽变锦化,枝头部分,一共长了4片花叶。
锦化程度高,黄绿色条纹明显,很有观赏价值。
当时就想到移栽回去,定型培育。
可惜竹子这植物的特殊性。扦插,不可能;单棵挖,活不了;整个竹丛挖,不现实。
只能通过组织培养方式。不过组建组培室都得几个月时间。而且采集外植体,这枝头直接要报废,风险太大,且不说能不能诱导吧,就万一培养基长霉,就报废了
所以,先观察吧。让其继续生长。
当然,已经预料结局了。
年6月24日,专程去看,发现没有了。
不用想,肯定是哪个手欠的,直接折过去玩了。
花叶变种1,直接消亡。
不过庆幸,期间还遇到了另一株变种,不然真是“遗憾终身”啊。
花叶变种2,培育中
发现地:鳌江镇某山林
年6月14日,山上路过,只是路边一眼,发现惊喜。
钻进去一看,整杆花叶,竹竿上也带有白色纵纹。
当时正值下山,一家子游玩,不方便,就定位了,准备下次专程研究。
年7月9日,今日下午有空,想起去看看。原以为会有阵雨,结果烈日炎炎,太坑了。
说实话,这株品相不行,锦化程度太高,接近于全锦了。缺乏叶绿素,不长久的。
还好下部的枝干上,冒出比较正常的花叶。
得定向培育。像下图这种才是完美的。
竹竿上有白色条纹。属于“双锦”观赏。
今天的工作。
把花叶株的右侧竹丛,全砍了。腾出空间,露出阳光。
原来以为是整株变异,整理后才看到是枝条芽变。
红圈里,是芽变枝。边上一枝正常绿,暂时保留。
芽变枝以上,杆子砍断,去除顶部优势,集中养分供应。
绳子绑扎,固定朝向
最后,整理现场,“伪装”现场。赶紧下山找水喝。
因为竹子的特殊性,不好移栽。所以,原地生长最靠谱。
这次,总不会遇到哪个农民大叔,正好上山砍竹子,正好看上此处,正好把这细竹竿给咔嚓了吧。
如果能遇上这概率,那真是天注定了。
这次,外植体材料是足够了,搞组培嘛,对笔者而言也没啥技术含量。
不过,要搞个无菌工作室,搞恒温恒湿,这动静可就大了,有点太折腾了。
所以,就先继续观察观察喽。不着急的事情。
这里先发个贴,看看我县内有没有“懂行的”。
抽空去专业园艺论坛发个帖,看看动静。
以后如果真培育出来了。土味点,学名就登录“平阳锦竹”。乡土自豪感嘛
不过,这可不是民间个人能搞的。
去申报植物新品种权,好像也挺折腾的。
最简单的,到时候,可以在九叠河公园里,种个几株看看嘛,哈哈
好了,扯淡结束。
发帖纪录。
宋世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ngzhiyujina.com/hzyjtz/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