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破泡微观图:
景德镇考古所出土~永乐一束莲青花大盘
》》微观破泡(不同形态及颜色)
八六年孙国英仿元青花(仿制元青花工艺未做旧)
底足未做旧也发现破洞
景德镇樊家井仿元青花(元)已做旧
微观釉面酸咬破洞及足底破洞
宣德釉里红
破泡形态
永乐釉里红
含黄水斑和臭干黑的破泡
洪武青花釉里红
破泡形态
洪武釉里红
破泡不同陈腐物特征
元末明初釉里红
破泡形态
》》》》》》》》
第二章论古瓷破泡
论点:清朝之前古瓷,必有破泡。有破泡的不一定是古瓷。古瓷与现代伪品的破泡截然不同。
从汉到清的古瓷,不论如何保管,必有破泡。因年代远近,窑温高低,釉水调配,保存环境有别,破泡程度会有差异。新瓷是不破泡的。存放二十年以上的新瓷,须经多次水洗,才会有微破泡。库出古瓷,刚开封时,也是查不到一个破泡的。但只要稍微清洗一下,破泡就会展现,随着清洗力度和次数的增加,而破泡加重,即越洗越破。库出古瓷,阴雨天或夏天有手汗磨擦之,也会随即造成破泡,并可感觉手发粘,似有玻璃胶感,再严重者,可感到破泡的碎片被摩擦到一起。库出古瓷若是经风干后再摩擦出的破泡眼内,不会有臭干黑。若是库出古瓷没经风干,便遇脏手摩擦,则破口大点的破泡内会有臭干黑;破口小点的会渗进脏水而呈黄色。
破泡按破损程度,拙者试作如下分级:
一、面泡微破显点。即表面最上层气泡的中心部位,可以看见成点状的破痕。此现象一般是出现在明末以降的库出古瓷上,以官窑和细瓷中常见。
二、面泡微破显圈。即表面最上层气泡多数破裂,有一半以上的破泡显示一个个圆圈。此现象一般是出现在南宋以降的库出古瓷上,以影青影黄为代表,通常破泡内有臭干黑和黄斑,但不重。
三、面泡全破。即表面无一完整气泡。上限至唐。如唐钧,唐邢白釉,唐黑花等,其破泡内的臭干黑和黄土沁特重。
四、中层泡已破。即表面无一完整气泡,并损伤到中部气泡。调节放大镜焦聚,可以判断出是中层气泡还是下层靠胎气泡。此类现象,在低温瓷,高古瓷,传世品中常见。
五、下层泡已破。即靠近胎骨的气泡也已经破裂。与此相应的其它古瓷特征也是十分显著,易识易辨。此类现象,通常出现在曾长久陈设使用过的再入土入窖的低温古瓷上。库出瓷,火坑瓷,干坑瓷,甜水货,不会有此现象。
六、脱衣伤。即釉层成片脱落,见到胎骨,称脱衣伤,其比脱釉损伤更严重。因脱釉与脱衣伤已无气泡可论,故略。也可参阅拙作《古瓷鉴定术语解释》有关条目。
古瓷破泡的原因,在于材质年久老化。瓷釉与玻璃、水泥有共同之处。玻璃年代久了会硅胶化,水洗微溶发粘;水泥年久则风化龟裂。这是现在可随手借鉴的常识。
另,纯净的白地釉,相对耐老化,掺有乌釉和蓝料调色的白地釉,如鸭蛋青釉,相对易老化。在同一瓷上可以验证,青花上的破泡程度就比白地釉上的严重些。观察釉里红也是如此。北宋的影青和南宋的影青影黄影蓝,釉面破泡程度,相对于同时代的其它瓷显得轻微,那是因为上面罩有较厚的透明的玻璃釉。一九八八年景德镇人民陶瓷厂生产的一批仿元青花,施了较厚的玻璃釉,时隔已经二十二年,至今釉面无一破泡。但其经水洗已发粘,有胶状感。
另,余的专业是搞硅酸盐生产。曾用王水、氢氟酸、铬酸、氟硅胶,以及多钟碱性物质,对新老瓷片进行腐蚀试验,结果表明,任何一种酸碱腐蚀都不能与自然老化的相似。釉面都发朦,破泡不显圆圈。建议古瓷爱好者,不妨多做做此类实验。亲手做了试验,心里有底,便不会被言论所左右。
现代的数码像机和电脑,是个很好的工具,将釉里破泡照像后,再转到电脑上放大观察研究,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对破泡色彩的研究,更有帮助。现代的放大镜也很多,也便于人们观察研究釉泡。有种便携式的八十倍的带有测量刻度的又有辅助光源的,很管用。
有些古瓷片收集者,发现有些古瓷片上没有什么破泡,而问原由。那些不破泡的古瓷片,主要是古人使用不久便遭破损而扔掉的,在甜水环境下若干年,没受严重腐蚀,故刚从土中取出,不见破泡。但是,历经几次清洗,破泡便显示出来了,年代越久远的显示的越明显。
常用微观古瓷特征:
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作伪仿者,用河塘污泥。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蛤蜊光:“先天蛤蜊光”是指古瓷长期受污染,而产生的五彩光,发金属亮光,直视无,侧目有。“后天蛤蜊光”是指经人们摩摸而产生的五彩光,其柔和,色淡,无金属光。针对蛤蜊光,再综合其它一些特征,可大致推判其出土时的基本环境。
软伤痕:古瓷中的细货,一般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护,或不便实用,被放在冷僻处。故硬伤很少。仿者不知就里,故作硬伤痕。出土不久的,大多釉面无伤痕。
豆腐花: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无法仿。缺点是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铁锈斑:分:青花铁锈斑;胎釉铁锈斑。古瓷,因年久风化,都有水溶现象.故铁锈斑越洗越深沉。新仿伪,难水溶,铁锈斑浮浅。
凡是天然青花料,都会有铁锈斑持征,只是浓淡轻重有区别。
亚光:因釉面年久老化,而生成的一种温和的暗淡的光。又称一片光。年越久,越温和。尚没听说能仿出者。
因出窑十多年后,釉面结晶体分化瓦解,晶格组织之间,开始陆续产生无数肉眼观察不到的间隔,并随着年代的增长而加大,从而光线不能直射,产生散漫光,故见到的是亚光。亚光,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酥油光:类同于亚光,但有油润,常见于官﹑哥窑。没见有仿得三分像的。因为人们还没能弄清古人的生产工艺。
棕眼;此术语特乱,在此文中特定为:古瓷表面混杂有小颗粒,过烧石灰,年久风化后,膨胀,因在表面,而不炸瓷,只是逐渐从釉面冲出小眼跑出,形成空洞,曰棕眼。仿伪者,洞眼可看出新迹。
破泡眼:釉面大泡破裂后,釉里出现一个较大的洞,口小内大。内形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破泡眼内,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有黄水斑。这也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
年6月
清代古钱最新行情:大揭秘
拍卖历史上最贵的十种古钱币
年12枚卖了多万!
一张第四版错版人民币居然卖了15万
5块钱捡漏了一枚古币,竟卖出万
中国古代钱币成交记录-最大纸币面额为60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