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科学家从非洲绿猴的肾脏上皮细胞中分离培养出Vero细胞,并让新冠病毒在其中经过培养→灭活→纯化→配比→包装等步骤,获得了新冠病毒疫苗,这使我国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竞赛中成为了领跑者。新冠灭活疫苗一共接种2剂次。下列关于该疫苗以及人体注射该疫苗后的反应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被灭活的新冠病毒其表面抗原未改变,仍能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B.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浆细胞可能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C.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D.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效应T细胞能够促进靶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2.随着全球生产的新冠疫苗越来越多,人们都在讨论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表面的S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特殊的花冠结构。下列关于新冠病毒mRNA疫苗成分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疫苗中的mRNA可以直接表达为新冠病毒抗体B.可以对人体直接注入经过改变和修饰的新冠病毒mRNAC.低温可以使S蛋白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D.低温保存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因为mRNA不稳定3.为了打败新冠病毒,科学家们不仅研发出了新冠疫苗,还在努力研发“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一种有抗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凭借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特点,中和抗体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新冠疫苗相比,中和抗体的优势是起效快,更适用于老人、小孩B.中和抗体既能预防、又能治疗新冠肺炎,但预防原理与传统疫苗不同C.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D.注射中和抗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病毒的作用4.年东非地区蝗灾肆虐,蝗虫数量之多几十年未见,面对蝗灾我国不仅派出专家还援助药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蝗虫的遗体残骸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D.专家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5.近日,一篇名为《细数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的报告罗列了发生在年的15个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包含年2月爆发的东非蝗灾。研究发现,蝗虫成虫产卵于土壤中,虫卵在气温超过20摄氏度后快速孵化,从孵化成幼蝗到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35天,幼蝗的翅不发达,在地表或矮草间跳跃,活动范围小;成虫的翅发达,善于飞翔。幼蝗和成虫大量取食植物的叶片,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特定时期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一年中,蝗虫的种群密度受气候、食物的影响不大C.卵、幼蝗、成虫分布呈现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使用性外激素防治蝗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法6.年一场历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三种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蝗虫的幼虫没有翅,只能在小范围内跳跃,叫做跳蝻。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蝗虫的体色会由散居型的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黑褐色蝗虫体内能够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调查沙漠蝗虫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蝗虫合成的有毒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抗击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丙型肝炎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B.丙型肝炎病毒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C.丙型肝炎病毒经高温或化学物质处理后会失去侵染能力D.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8.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除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之外的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新药物研发成为可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既能够引起体液免疫,也能够引起细胞免疫B.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C.丙型肝炎病毒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机体内能够识别丙肝病毒的细胞有浆细胞和T细胞等9.丙肝病毒的发现者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丙肝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可侵入人体肝细胞而致病。丙肝病毒基因组含10个基因,其中NS5B基因编码的NS5B聚合酶是催化完成病毒RNA复制必需的。年诞生的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是一种可高效治愈丙肝的抗病毒药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B.NS5B聚合酶是肝细胞核糖体经翻译合成的C.索非布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从而抑制丙肝病毒的繁殖D.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及丙肝病毒最终都通过细胞免疫清除10.年2月统计,澳大利亚大火至少导致10亿动物在大火中丧生,但是有消息称澳大利亚兔子却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据悉兔子在澳大利亚鲜有天敌,因为狼等肉食性动物更倾向于捕食考拉等行动缓慢的生物。据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入新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兔子繁殖B.兔子在澳大利亚可以长时间呈“J”型增长C.大火过后的地区将进行初生演替D.调查某地区兔子的种群数量宜用标志重捕法11.如图是某森林在被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Pn)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发生火灾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演替前后不同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没有改变C.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a~b段的植物类型12.年初,澳大利亚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一片森林局部区域被火灾夷为平地后会形成“林窗"。一段时间后“林窗”区域出现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之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发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B.火灾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D.火灾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13.据生态学家估算,澳洲大火导致超过万公顷森林被毁,其中很多植物在火灾中灭绝,至少5亿动物在火灾中惨死,如澳洲国宝袋鼠超过2万只在大火中死亡,三分之一的考拉丧生。大火约向空中释放了3.5亿吨二氧化碳,气候专家认为,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地球上的生物吸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大火产生的烟尘使得白雪皑皑的山顶出现了焦糖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澳洲大火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B.被烧毁的林地可能向荒漠化演替C.澳洲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强了温室效应D.大火产生的烟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14.某国持续数月的大火导致上千万公顷的森林及牧场被烧毁,大量野生动物丧生。这次火灾向大气中释放了几亿吨的CO2,严重破坏了农业、旅游业和生态环境。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中的CO2经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再经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这不能体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B.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在大火中遭到严重的破坏,这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调节气候能力,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被火灾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为干预,例如投入适量的物质和能量、引进特殊物种等15.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16.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许多人竭泽而渔,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很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显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处可以看到的江豚,在年其种群数量仅剩约头。江豚以鱼为食,食物匮乏是影响江豚生存的原因之一。农业农村部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ngzhiyujina.com/hzyjtz/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