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虹之玉锦 > 虹之玉锦特征 > 正文 > 正文

农民诗人石毓根先生诗词作品研讨会胜利召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5 14:02:37
北京治雀斑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304/8714638.html

《诗意新邵》微刊总第期

年第10期

新闻播报

中华诗词之乡新邵县召开农民诗人石毓根先生诗词作品研讨会

5月9日上午,石毓根先生诗词研讨会在新邵县政协四楼会议室召开,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张先军、党支部书记彭端祥、新邵县白云诗社班子成员及骨干会员近30人参加了研讨会。

石毓根先生是新邵县潭溪镇农民,邵阳市诗词协会和新邵县白云诗社元老级诗人。作为一个纯粹的农民诗人,石毓根先生在其30多年的诗词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多次在国家级诗词大赛中获奖,已经出版了诗词集《溪声》,另一部诗词集《误入旧时光》即将出版。作为中华诗词之乡,新邵县白云诗社为石毓根先生召开诗词研讨会,一是为探讨“石毓根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轨迹,二是为如何更好地发扬诗乡传统、勖励来者,让诗词之花在这片热土开得更加绚烂。

本次诗词研讨会,共收到高质量的研讨论文13篇,张先军、彭端祥、谢本皓、杨敏亮、周桃香等作了现场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对石毓根先生的作品进行了研讨。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张先军认为召开“石毓根先生诗词研讨会”是新邵县诗词协会“学党史、办实事”的具体生动的表现,他从“石毓根先生是一名勤奋的诗人”“石毓根先生对诗词怀着真诚的热爱”“石毓根先生是白云诗社的重要代表之一”“石毓根诗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对“石毓根现象”做了阐述。他站在全市诗词工作的高度谈到“石毓根现象”对诗词发展的启示,认为:石毓根先生对诗词创作孜孜以求的勤奋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诗品即人品,作诗先做人;诗词事业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诗词组织要热心为广大会员服务,及时发掘、扶持创作人才。最后,他说:“希望通过石毓根先生诗词研讨促进广大会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诗词鉴赏和创作整体水平,形成邵阳诗词的高原并产生高峰,从中产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杰出诗人。”

诗人自述不遗余力作诗人

石毓根

新邵县白云诗社决定为我开一场石毓根诗词研讨会,并且不要我承担任何费资。周述桂副社长要我从速整理一些诗稿,并写一个自我介绍。完成这个任务后,说我的介绍过于简略,邵阳诗词协会会长张先军先生要求我写一篇引子,以便特约点评者了解一些详细情况。因一个老头独守家园,杂务缠绕,加之天气长期阴雨,心情不佳,故迟迟没有条绪,结果大家都将点评论文都写好了,我还在放马后炮。

承蒙谬奖,说我是个农民诗人。我说,农民是个真的,所谓诗人,恐怕还得打个引号。一是对自己的写作有自知之明,缺少耀眼之处,再说诗人这称号也没有什么量化标准,又没什么单位给你发证书,况且诗人与诗词爱好者之间并无什么明显的门坎。如果说勉强懂得了诗词格律,且能写出几句话来便称作诗人,也未免太泛滥了。若要精通诗词理论,谙熟韵文章法,且能写出令读者喜闻乐见的佳作来,那就真有点难度,更不消说什么传世作品了。我的基本情况写在一页简介里,就不重复了,兹将我这三十年来是怎样热恋古典诗词的,谈些体会。

小时候就特别喜爱书本里的诗句,觉得朗朗上口,很有意思。有时候端着饭碗,忽然想起某一个有趣的句子,就黯然发笑,老父老母还以为我中了什么邪。小学时候就因为老师的家庭作业布置太多而写过一首顺口溜以发牢骚,同学们争相传颂,结果挨了老师的批评。文革时候读的初中,喜欢写作文,并常在散文的末尾来几句押韵的话。亦深得语文老师的嘉评。父母相继亡故,家庭极端贫困,当时有两个老兄在外读大学,虽然他们极力支持弟弟们的成长,在十年动荡中,终归未能完成自己梦寐以求的学业。回到农村,因生计所迫,这点什么文学基因也只能深深地埋在灵魂骨子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各项文娱活动百花齐放,老少爷们再也不要爬山涉水追着电影担子去看八个样板戏了。生产队时,我随老农们在家做田,学了一门油漆手工艺,生活稍显充实,但总觉得心里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又想起了写诗。后因身体有病到外面学习养生气功,三山五岳的走了一些地方,三教九流的人物亦有接触,那时每到一景就想写几句话。机缘使然,有一次登泰山,与学习班的道友张锦文先生谈起了诗文。张老年纪大我,祖籍湖南,在山东滕县化肥厂上班,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诗文水平令我信服。他曾将毛泽东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的原韵步了二十首,顺便抄了两首给我,至今还记得两句:“月儿休向云中躲,枪内未将实弹装。”我庆幸自己遇到了良师,于是与之彻夜长谈。我拿出自己所写的稿子给他看,张老说,有些句子还蛮像那么回事,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写诗要遵守格律,主要是平仄协调,押韵按部。一提到平仄格律,初学者就如坠五里雾中,找不着东南西北。我请求张老师耐心指教(张老坚决拒绝我叫他老师)。但他毫无保留地教我一些诗词知识,“张口为平,收口为仄”意思是说读某一个字,能够拖长音的即为平声,余音短促的即为仄声。这还真是个经验!且在各类格律书上都找不到的“秘方”。亦师亦友倏忽便将离别,后来我们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张锦文先生的某些教导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碰上了同乡的黄叙伦先生,黄老那时也学着搞油漆,有一次他问我要点原材料,又是一次难得的诗词学习契机。我的学习态度是很执着的,一个星期或十天半月去拜访黄老先生一次,每次除了交作业要黄老先生批改,还给他两老送些新鲜蔬菜、水果、木炭等物质。黄老除了耐心的给我批改诗稿之外,总喜欢讲一些故事,这使我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很多知识。后来,作业上的红批也逐渐少了,他又介绍我加入了白云诗社,邵阳诗社。两个人一起去新邵邵阳诗社参加年度集会,从此又认识了蒋鍚浩、王折国、马少侨、赵烈安等等多位诗词前辈。在黄老家里,看到他经常翻阅的古韵书和辞源等教科书,深受其学习精神之感染。叙伦先生为诗,常押通韵,也就是东冬通用,支微齐通押……时间一晃,我和黄叙伦老先生的师生交往就是二十多年。每当在各级诗词刊物上见到自己写的文字,心里甚是高兴,同时也十分感激老师们的栽培。

后来在诗社各届老师们的关心和推荐下,先后加入了湖南诗词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除了在各级社刊积极投稿之外,也陆续向全国各地一些刊物和专集投递稿件,收到了一些成果。但有些刊物或专集征稿时强调用平水韵,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押通韵是有异议的(至于平水韵和通韵的使用,古今均有争议),从此,我要求自己用平水韵写作,诗词曲也写得像个模样了。接着我又开始探索一些诗词理论,读了有关方面的专著。值得一提的是,自己买了一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元、明、清、近代的诗、词、曲鉴赏辞典,共六个大部头丛书。首尾通读,加圈加点,费了很多三更半夜,只恨记性不佳,过目皆忘。同时,在诗社也聆听了马少侨、萧玉苍、赵烈安等前辈的学术报告,广受启发,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马老的为诗三要领:时代性、个性、艺术性。时代性是指每个不同时代的政治环境下所产生的文艺作品,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唐代政治清明,文化环境宽松,文人运笔可以纵情潇洒,故鲁迅先生说一切好诗到唐代都已作完。宋代以降,尤其在元之前后期,文字狱泛滥,严重地束缚了文化人的手笔。当今社会,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但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地进化与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意识形态方面有的地方也有截然不同的变化,所以写作者不能逆潮流而动。比如,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归集体所有,生产队经营。农户分得一小块自留地用来种蔬菜,除此之外,农民兄弟若在屋前宅后边角隙地种上两株苦瓜菜蔬,就要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连根铲除。但就在几年之后,又要求老百姓多种经营,寸土不闲,屋前屋后、沟边坎角都要刨“堆作土”,种上瓜豆,如果偷懒不响应号召的,还以各种形式进行处罚。再后来,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成果,老百姓都建起了崭新的楼房,水泥马路四通八达,晚上路灯明亮。搞新农村建设,屋前阶畔种上鲜花,鸡鸭也不许放出来乱蹦乱跳了。我也因此有感而写了几句小诗:“豆棚瓜架短檐斜,犹痛当年割尾巴。此日庭园风景异,迎阶笑放马兰花。”年轻一代不甚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这样的诗句,当然也难以领悟。艺术性就是不须赘言,很显然,写诗要对所表现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高明的看法,甚至与众不同的见解。要机动灵活地驾驭语言,善用兴比等艺术手法。每一首诗都必须是一个鲜活的画面。要学习工匠精神,将每首诗词做成一个艺术品。这个话题若要深入理论,是三天三晚也道不完的。个性,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环境,尽自己的学识而形成的写作风格。诗仙李白的浪漫,诗圣杜甫的严谨,李商隐的古涩,白居易的朴素自然……当代的老干体、爱情诗、边塞诗、工业诗、田园诗、航空诗、咏物诗、抒情诗等等,无不各具特色与个性。但个性之中还有个性,有的文风直白,有的下笔潇洒,有的幽默,有的以杂文风格入诗。初学者往往难以彰显个性,流于千人一面,咏英雄的诗,放到董存瑞身上也可以,放到黄继光名下也行。咏花诗既像玫瑰,也类芍药……真正有个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既使不署名也能猜出其作者是谁。唐诗主性灵,宋诗见事理,二者是不易混淆的。李白的诗,一读便慷慨激昂,柳永的词,缠绵悱恻,甚至一句话都能品出是谁的专利。前不久,有位吟友写了一诗,有两句是:“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不少读者和编辑啧啧称奇。我对该吟友说,你这两句是向前人借用的嘛!吟友回答,老兄博学。这样的诗句,不仅语言灵动,若非细致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是空想不出来的。当今人们都处于快节奏的紧张生活状态,谁有闲情逸趣去观察蚂蚁拖花瓣,小猫捉蜻蜓呢?纵然三岁娃娃也在电视机前咿呀学语,再难找回那种捉蝴蝶喂蚂蚁的野性了。殊不知这两句话出于明代女诗人翠妃之手,春愁脉脉的皇妃才有此细致的观察与微妙的灵感。

解说马老的三性之余,我认为真情实感在写作诗词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写一个东西不能倾注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不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写咏物诗也同理,要赋予对象以灵性。曾经看过某位编辑写的咏花草的集子,由于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读起来枯燥无味,无异于普通的摄影。人称写新闻要做到三亲,即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写诗也是一样,必须以此为基础,突出一个真字,再加上浮想联翩,就容易投入真挚感情,否则就会流弊于空洞枯燥。纪事诗本来是容易写,但很难出彩的,因为大家耳熟能详,勉强写出来也很难夺人眼球。我写过几组纪事诗,估计也很难受到点评者的青睐。“一百九十六小时,掌开乱石命悬丝。丧家之犬来寻主,舔额亲唇情景奇。”“一脚卡住鬼门关,欲救全身难上艰。手术刀前清泪涌,芭蕾舞梦几时还。”“临危岂许寸心惊,大厦倾兮铁骨擎。三尺杏坛千丈影,百花含泪约来生。”“长街托钵有谁怜,一个孔方一怅然。三百零钞捐出去,人间冷暖识真诠。”这是当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写的感赋十章中的四个画面。一首是写一个被埋在废墟之下八个日夜的受难者,他为了求生,竭尽全力用双手推开埋在自己身上的烂砖乱石,好不容易才露出了一张脸来,他家喂养的爱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但它使出浑身气力也爱莫能助,只能舔额亲唇,鼓励自己的主人坚强地活下去,等待外力的救助。二是一个梦想成为芭蕾舞演员的少女,被沉重如山的水泥块夹住了下肢,当救护人员最后决定要截肢救人的那一刻,青春年少的她,那种悲欣交集的心情汇成了眼泪的溪流。三幅画面是当救援队人员撬开被震倒的学校残垣时,发现一位老师的怀里紧紧地抱住几个学生,老师英勇牺牲了,孩子们有幸得救,鲜活的生命回到了人间,学生们在老师的遗骸前敬奉鲜花,说,您来生来世还当我们的老师。第四首诗是写一名乞丐在地震中侥幸得生,他将自己袋子里行乞得来的三百多元零钞全部捐了出去……这组诗我自己读了很多遍,每当读到这些画面般的诗句时,脑海里就浮现出当时的电视镜头,不由得心潮起伏,眼角湿润。这应是真情实感通过诗句作为载体而流露。“村口寒风割似刀,车窗泪眼对嗷嗷。愁肠寸断谁能抚,惟愿毛毛快长高。”“稼樯艰难后继穷,田园烟雨画图空,残棋一局孤松下,看客又稀三两翁。”这是打工曲组诗里面的两首代表作。改革开放以来,打工一词成了热门话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词语也应时而生。描写打工仔和空巢老人等诗作不知凡几,其内容也大同小异,特别是改开初期,青年男女下广东打工的潮流盛行一时。前诗中的主人翁吃了团年饭,就要冒着风雨严寒和家人告别,踏上南下打工的旅途,那种和娇妻幼子泣别的场景,既满怀希望又充满忧伤的情感,某种程度上是与“欲饮琵琶马上催”“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境相一致的。后面一首的留守老人场面,是广大农村普遍情况之缩影。残棋一局孤松下,局中人也好,局外看客也罢,走着走着有些人就缺席不来了。看客又稀三两翁,有一种今天难以预料明天的怅然之慨。作者老矣,写于斯,读于斯,莫不叹其一个真字。

有言万事万物皆可入诗,但一支笔总不能面面俱到。当你内心宁静,对某一话题偶发创作冲动时,最好先拟两个句子,然后以这两个句子为构件中心,慢慢将语言素材组合拢来,韵部也跟着定下来了。如觉得内容丰富,有很多题材需要表达,就决定写七律,或者是词牌。如果是容易表达的单调题材,就计划写成绝句。

已故学究萧玉苍老先生说,当你写成了一个诗稿,先放到抽屉里,今天早上翻出来读一读,明天又翻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每次都有新的发现,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进行修改,觉得完美的地方就予以肯定,直到自己觉得诗篇已经稳妥为止。这是个很好的学习经验,如果作到了百读不厌,一番拈起一番新,那就诗情禅意互为融通了。

现在有的人作诗,名誉感很强,于是有些人抓住这些虚荣心极强的心理,向你出售花帽子,什么三百家、五百家、世界精品,实力派诗人等等不一而足,还把你的诗和鲁迅、郭沫若等排在一个档次,引诱你高价买书,还花几百元给你做个金匾、玉石奖杯……这都是一些不正之风,到头来,让当的是你自己。其实,我们写的诗,只要多有几个人愿意读就很不错了,图个虚名有何用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很多甚至没有作者姓名,所以冠之以无名氏。这就说明,这些写诗人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精神还活着。

最后,我觉得自己所写的东西能否称诗,还很惶恐,若数百例文字中,有那么几首够得上称诗的,则很荣幸。自我评价,只能算勉强写得通顺而已。“不遗余力作诗人”这句话是我在“新邵白云诗社换届选举暨三十年社庆感赋十章”第一首里面摘出来的句子,全诗是“白云舒卷楚天新,吟帜高悬庆卅春。激浊扬清歌改革,不遗余力作诗人”。很高兴诗社的老师们为我开这么个诗词研讨会;很高心有人给我一顶“农民诗人”的帽子。我将不遗余力继续读诗,继续写作。论文选登(一)“石毓根现象”及对诗词发展的启示

——在石毓根诗词研讨会上的讲话

张先军

新邵县诗联协会(白云诗社)为诗人石毓根先生举行诗词作品研讨会,邀我出席。据了解,石毓根先生是新邵县诗联协会一名元老级会员,也是一位长期服务基层、扎根农村的“草根诗人”。他从事诗词创作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其诗词成就为身边好友所知、深为钦佩,但诗坛对其却知之甚少。新邵县诗联协会为扩大石毓根先生的影响,激励广大会员向他学习,特举办其作品研讨会。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石毓根现象”。

我认为,石毓根先生值得大家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在诗词创作道路上的成长经历、个人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二是他的诗词作品思想艺术成就值得大家学习。同时,作为一名无职无权的“草根诗人”、本身为人低调,却得到大家的真心认可;而诗词组织实事求是、积极推介,这种现象对诗词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由于时间仓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石毓根现象”的特点

(一)石毓根先生是一名勤奋的诗人

石毓根先生,年(身份证误为)生,是新邵县爽溪石家村(现潭溪镇大坝村)人。只有初中文化,是一名农民,从事油漆手工艺。从小热爱传统文化,早年曾自修过中医中级课程,后研习易经八卦,因体弱多病而练习养生功法,坚持修炼四十余年。年届不惑才开始学习格律诗词,先后成为新邵县诗联协会、邵阳市诗词协会、湖南省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邵阳市诗词协会、新邵县诗联协会理事。

刚开始接触格律诗词时,他对格律知识一点不通,但他不像一般初学者那样狂妄无知,以为格律是束缚、可有可无、写诗可以任意发挥,以致创作出“四不像”的自由体。而是认真学习、虚心求教,从基础做起,把平仄弄通。初学时他进行大量练笔,有时一天都要写十几首,反复练习、熟悉格律、培养语感。他对作品反复修改,力求遣词造句稳妥精当。由于起点低、基础薄,人到中年才开始学习诗词,他恶补传统文化,深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大量名家作品,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诸家一路学习下来,手抄口诵,反复涵泳,汲取营养,把历代名家的精神境界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血脉,这样使得他的作品,雅能入古、俗而称时。

古人告诫我们“业精于勤”“熟能生巧”,这种勤奋和坚持非一朝一夕之功。学贵有恒、勤能补拙,这已是老生常谈,但真能践行者却很少。石毓根先生就是这样的践行者,既重视练笔苦学,又重视阅读打底,二者没有偏废。三十多年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竟积累了几千首作品,经过反复斟酌、删减取舍,挑选了近千首佳作,结集为诗词集《误入旧时光》。

(二)石毓根先生对诗词怀着真诚的热爱

他不是把诗词当作无聊遣兴或者泛泛应酬的工具,而是对诗词怀着真诚的热爱,以诗词来书写深广的社会内容、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这种热爱是来自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他曾经一度由养生而亲近佛教,深感佛法博大精深而又平易近人,认真研读了《金刚》《法华》《楞严》诸经,并得到中国佛教协会佛学家妙华法师开示,从而获得悲天悯人、禅悟空明的大境界。他深痛当今诗词界一些无耻吹捧、虚荣浮躁的风气,拒绝用金钱去换取那些所谓的“奖杯”和“荣誉”:或者花一笔会务费去领一个野鸡大赛的所谓“金奖”,或者买一个正规出版书号进行审核不严的自费出书。也不是把诗词当作干名取禄的敲门砖,去钻营诗词协会所谓的“名位”,以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诗名不为年轻一代所知。到了古稀之年,诗词组织要为他举办作品研讨会,他一再表示自己的创作不足挂齿,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但他非常乐于创作交流,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ngzhiyujina.com/hzyjtz/786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虹之玉锦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